“意境”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积淀中的一种升华,既有优美的景致、深刻的情感,又蕴涵着人生的经验和哲理,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毕生追求的一种境界。下面,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代玉雕创作中的“意境”应用,品味其中的意境之美。
一、明清文人玉雕兴起的社会环境
在艺术欣赏中,人们比较强调“共鸣”,也就是强调欣赏者能了解作者的命意,产生一种相同的心理体验。胡经之、王岳川在《文艺学美学方法论》中表示,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,“理解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、建设性的行为,它包含创造的因素”。欣赏者经过体验和想象对艺术作品的形象进行解码、解释,把创造主体所创造的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,并且充分理解作者创造形象的命意。
歌德曾从诗歌的角度提出“诗意的心灵”的重要性:“无论诗歌生出何等精神,都需被诗意的心灵接受。冷漠的解析必将摧毁诗歌,并最终一无所得。”这在意境领域内同样适用,艺术作品的传播需要理想的接受者,他们能够通过鉴赏活动而畅游于作品敞开的艺术意境之中,因此对接受者的艺术修养、文化底蕴也有比较高的要求。
明清玉器制作的空前繁荣,是当时整个社会盛行重玉风气的物质基础,也与当时文人在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相关。明中后期开始,文人在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下,思想也变得灵活尚变,倡导自由、世俗的生活方式,其审美情趣又必然影响当时的玉文化的发展。
明清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日臻密切,文人在书斋中往往也用玉做水洗、笔架、镇纸等文具,或以玉作陈设装饰。同时文人也大量收藏玉器,以玉明志,彰显君子的高洁风度;以收藏清赏之意趣,作为一种雅致深远的心物寄托。
由于玉器深受知识阶层的喜爱,文人的喜好也进一步左右了玉器的推陈出新,工匠也在制作和交流中汲取了诸多文人审美趣味和时代文化风尚。玉器工艺深受当时绘画、书法及工艺雕刻的影响,作品追求意境神韵,以适应文人清静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艺术品味。